为搭建学术交流桥梁,助力师生提升学术研究质量,2025年10月28日上午,学前教育学院成功举办博士生返校学术交流研讨会。两位已毕业的优秀博士生李娟、张警辉重返母校,与学院师生分享学术心得、碰撞思想火花,研讨会由学院李燕教授主持,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参与。
研讨会伊始,李燕教授热情介绍了两位返校博士生,对他们在学术领域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肯定,并对其心系母校、回归分享的举动表示热烈欢迎。李燕教授表示,博士生返校交流是学院学术传承的重要载体,既能为在读学子提供宝贵的学习借鉴,也能促进学院学术氛围的持续浓厚。

在学术分享环节,张警辉博士以《心理科学》期刊近期最新公告为切入点,展开了深度剖析。他指出该公告的核心并非抵制中介调节研究方法,而是对“流水线、拼图式论文”的明确抵制。分享中,张警辉博士抛出一连串引人深思的学术追问:“你怎么判断一篇用中介调节的论文是不是一篇流水线论文呢?为何要判断呢?”“流水线论文不好吗?如果从学术论文的评判角度来看,数据分析流程也是规范的,论文写作也是有逻辑的,只看论文本身,也是一篇合格的论文。那么对于这种合格论文,又为何要抵制呢?”通过层层递进的探讨,张警辉博士揭示了学术研究的核心要义——只有为论文注入自己“思想”,同时保持逻辑严密、报告清晰,才能真正提升学术质量。他还围绕学术论文写作中的注意事项展开详细阐述,引导在场师生思考“研究兴趣与热点哪个更重要?”这一核心命题,为大家的学术研究方向提供了重要启发。

随后,李娟博士结合自身研究实践,分享了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融合应用经验。她阐释了在两种研究方法结果出现不一致时,如何通过深度思考注入个人学术思想,实现合理解读。李娟博士强调,质性研究的价值在于体现学者“不以数据驱动研究”的开放性研究理念,鼓励研究者保持对研究问题的敏锐感知和独立思考。此外,作为过来人,李娟博士还为在读研究生送上“用心、专注、思考、交流”的四字箴言,特别提醒学弟学妹们要及时与导师沟通交流,切勿因顾虑而搁置疑问,用自身经历为学弟学妹们的学术成长之路提供了实用指引。
分享结束后,研讨会进入互动问答环节。在读硕士研究生围绕博士们分享内容,提出“混合研究是什么?”“如何开展混合研究?”等疑问,两位博士结合学术理论与实践案例,进行了细致解答。

最后,李燕教授对两位博士的分享进行总结。她高度评价了此次交流的学术价值,认为两位博士的分享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温度。同时,教授也对刚步入工作岗位的两位博士提出宝贵建议,鼓励他们在学术道路上持续深耕。李燕教授表示,学前教育学院始终欢迎毕业博士生返校分享学术成果,未来将常态化举办此类交流活动,为师生搭建更多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
研讨会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参会人员集体合影留念。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学术交流机会,将进一步激励学前教育学院学子深耕学术、勇于创新,为学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撰稿、摄影:金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