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师生代表参与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

——共筑老幼友好社会,深化学术交流与实践应用

发布者:网站管理员发布时间:2024-12-11浏览次数:10

  在救助儿童会儿童发展测评相关项目资助下,学院孙娟娟老师带领博士生张警辉、曹思敏、潘宝城、王由丽以及硕士生张晴,参加了于2024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在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举办的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本次年会由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与杭州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以“老幼友好型社会与个体发展”为主题,共吸引了来自全国百余所高校、科研院所、中小学、幼儿园和医院等单位的1400余名师生参与。


  

  本次会议涉及老幼友好型社会、儿童脑电、汉语阅读、青少年价值观、数字化生态、情绪解码、儿童友好城市、混龄教育、老年脑健康、儿童信息选择、全生命周期韧性等多个领域,不仅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董奇教授等知名学者分享研究成果,还设立了大会报告、特邀报告、专题报告以及硕博论坛和展贴报告等,形式丰富,内容多样,充分展示了发展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学院师生到达杭师大后参加了3个会前工作坊,听取了13场大会报告。孙娟娟老师担任《多孩家庭父母养育、同胞关系与儿童心理健康》专题报告的主持人,并做了题为《消极情绪性对幼儿孤独感的影响:独处偏好的中介和是否独生子女的调节作用》的汇报。学院博硕士学生作为报告人在硕博分论坛进行汇报。其中博士生张警辉和硕士生张晴分别做了题为《母亲教养压力、母子关系与学前儿童问题性媒介使用的发展级联效应:一项纵向研究》《父母手机成瘾、低头行为与学前儿童问题性媒介使用:一项纵向研究》的汇报;博士生王由丽做了题为《父子关系与师幼关系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双重保护:基于多项式曲面拟合技术》的汇报;博士生曹思敏、潘宝城做了题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幼儿早期数字素养发展的影响机制》《父母童年无效家庭经历、协同教养和儿童问题行为的关系:基于共同命运中介混合模型》的汇报。



  参会师生返校后,李燕教授主持举办了交流分享会。孙娟娟老师介绍了参会的整体情况,各位博硕士学生分享了汇报情况以及心得体会,表达了对发展心理学领域更深刻的认识以及对各自研究领域的深入思考。李燕教授对大家的分享表示赞赏,并且强调做研究必须要走出去,一方面要走向实践,服务于实践;另一方面要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了解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最新的理论和方法等,并扩大朋友圈,与相关领域研究者建立联系。未来学院会继续鼓励师生参加学术研讨会,了解学术前沿进展,扩大学院的学术影响力。





撰稿、摄影: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