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学院青年学习老一辈共产党员爱国爱党、艰苦奋斗精神,传承红色初心,勇担时代使命,学前教育学院于10月2日开展“五老”寻访活动。在学院特邀党建组织员盛昌旦老师的带领下,由学院本科生第一党支部、研究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代表联合组成的寻访小队前往黄浦江畔宝山区淞南十村实地寻访戴天民老同志。
戴老出生于上海一小康之家,抗战时期携弟妹于浙东奉化泰清山国际灾童教养院存活四年,接受救护、启蒙与教养,后与教养院男女难童在成年之日加入浙东抗日游击队,1956年在福建前线高炮部队入党,至今党龄68年,退休时为上海第五制药厂党支部书记。
回忆抗战爆发,万千难童流离失所、冻馁交加。访谈伊始,戴老向同学们讲述在国际灾童教养院那段艰难时期学习与生活的经历,带领他们感受抗战时期幼儿启蒙教养对于一个人成长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他谈到,在教养院读书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老师对他们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并会教唱例如《义勇军进行曲》《青年进行曲》《大刀进行曲》等爱国主义歌曲。
在抗战的阴云下,包括戴老在内的万千儿童的童年被剥夺了欢笑与幸福,但正是在教养院老师们爱国抗日、报效国家的谆谆教诲和殷殷嘱托下,戴老同其他在教养院的儿童们学会了坚强与勇敢、担当与责任,也萌发了保家卫国、英勇抗击侵略者的勇气与决心,真正从一名“小难童”蜕变成了“小战士”。
随后,戴老向同学们介绍了他在教养院“一辈子”的好朋友——在高炮独立营当文化教员的竺培国同志。他始终铭记在教养院同灾童一起所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新中国成立前毅然决定从台湾返回大陆,最终参军光荣牺牲在福建前线。
访谈最后,戴老向同学们展示自己妥善珍藏的在部队多次立功的记录、证件以及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时获得的“光荣在党50年”的纪念章,并寄语同学们“一个人的出身是不好改变的,但是一个人的道路是可以选择的”,嘱咐他们要像竺培国同志和战时灾童教养院的老师那样,始终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忠诚奉献于自己热爱的事业,同时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努力成为新时代学前儿童的启蒙者和合格的园丁。
结束访谈后,盛昌旦老师带领寻访小队参观高境纪念广场、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青年党员们在参观中直面祖辈曾经遭遇的时代与战乱,缅怀革命英烈,传承红色基因,不断增强“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高境纪念广场于1932年建立,是当地淞沪抗战主战场之一,也是中国人自主修建的第一条“淞沪铁路”的主要站点之一。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建立于淞沪抗战主战场遗址上,是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之一,是全国唯一反映两次淞沪战役和上海十四年抗战全过程的主题纪念馆。
纪念馆中大量的珍贵历史文物,让青年党员们真切感受到壮怀激烈的峥嵘岁月,感念先烈的伟大牺牲和顽强不屈的抗战精神,感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通过参观学习,大家深刻意识到今日的繁荣与发展成果来之不易,纷纷表示应该传承革命先烈的优良传统,不忘奋斗初心、牢记使命在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历史犹如一根线索,牵出一段故事,形成一股信念,激励一种精神。通过本次活动,希望青年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们能够从老党员的亲身经历中感受党员初心与使命的真正含义,并从中汲取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勇气与信心。未来,学院党委将继续注重挖掘并运用老一辈教育者积累的深厚经验和精神财富,精心组织更多形式的寻访、访谈活动,让青年们在面对面倾听、心对心畅谈中不忘入党初心,涵养红色底蕴,汲取奋进力量,努力成为入党初心坚定,具有爱国、爱生情怀的新时代学前教育师范生。
供稿:陆施涵;摄影:学前教育学院